英外長還是沒頂住國內壓力,放話不許中國收臺,話音剛落,一架英專機降落臺北。英國外長爲何轉變對華態度?英國高官又爲何竄訪臺灣?中方如何迴應?
日前,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在英國《觀察家》雜誌主辦的英國保守黨大會場邊活動上,突然談到了中國臺灣問題,克萊弗利聲稱,一旦中國武力收臺,那麼將是“外交政策的巨大失敗”,同時他還宣稱“臺海的紛亂事關每一個人”,因爲“巨大的國際貿易量要經過這片海域”。
克萊弗利還說:“臺海衝突對全球經濟、貿易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壞事,它還將使中國經濟崩潰,且正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中國經濟並不是萬能的。”
克萊弗利的這番發言,顯然存在對臺海問題的重大誤解,將臺海問題渲染爲“世界問題”,這番言論也勢必會引起中國的不滿,這與他此前訪華的初衷也是相違背的。
在8月份,克萊弗利成爲了5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英國外交大臣,他也受到了中方的熱情歡迎,在與王毅外長的會談中,雙方都表達了希望改善中英關係的意願,強調了互相尊重與平等相待的原則,會談氣氛優良。
克萊弗利還對外表示,試圖孤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是一個錯誤,無論是氣候變化還是經濟問題,都需要中國的參與。
這也說明,克萊弗利是主張中英加強經濟合作,而非意識形態對抗。
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就在克萊弗利啓程訪華的當天,英國議會下院公然爲“臺獨分子”站臺,在報告中明確將臺灣地區視作“獨立國家”,此舉也當即遭到了中方駁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一箇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也是中英關係的政治基礎。
在遭到中方警告後,英國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艾麗西亞·卡恩斯卻堅持迴應,稱不接受中國的立場,還要求正在中國訪問的克萊弗利也要堅定支持臺灣地區。
此外,據英國《每日郵報》爆料,在克萊弗利結束訪華回國後,英國方面還專門銷燬了克萊弗利一行人攜帶的一次性手機和電腦硬盤。英國媒體在報道中也指出,克萊弗利的訪華行程的確激怒了英國保守黨的一些議員,他們希望對北京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如今,克萊弗利在臺海問題上強硬表態,他並非不清楚此舉可能激怒中國,但是在面臨國內的壓力,尤其是執政的保守黨施加的壓力,克萊弗利顯然有些頂不住了。
而就在克萊弗利轉變口風之際,一架英國專機飛抵臺北,這也側面印證了,英國將在臺海問題上進一步挑釁中國的風向。
10月2日,據英國政府在官網上公佈消息,英國貿易專員馬丁?肯特已抵達臺北,並將開始爲期5天的竄臺行程,旨在加強兩地貿易投資關係。
消息稱,早在今年7月,英國和臺灣地區就擴大新的貿易伙伴關係進行正式“會談”,“會談”內容包括能源、數字貿易和兩地投資。馬丁?肯特此行,是爲了9月在倫敦舉行的第26屆“英臺年度貿易對話”準備討論的議題。
相信經常關注臺海消息的觀衆都不會陌生,有關與臺灣加強所謂貿易伙伴的消息,美國也有推行。此前,美國國會就通過了“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議實施法案。
英國此舉就是緊跟美國的政策走向,這也進一步印證了,美國對英國政壇的影響力,因此克萊弗利這樣的政客,想要實現英國的獨立外交,實際上是困難重重。
此前,就在克萊弗利抵達中國的第二天,英國前任國防部長本·華萊士就火速宣佈辭職,而在辭職信中,本·華萊士說:“英國國防部是世界級的水平,擁有世界級的人才。”多自己一個不多,少自己一個也不少,因此自己決定多陪陪家人,所以挑選了辭職。
但是這番話,怎麼看都是在反諷當局。
第一,英國的軍事實力早已經不在世界頂尖水平,不論是軍工製造還是國防預算,英國都在被拉開差距,本·華萊士說出這番話,不難看出有些怨氣。
其次,本·華萊士是一個堅定的反俄人士,在俄烏衝突爆發後,他推動了大量對烏援助。近期英國的政策開始轉向推動與中國“對抗”,本·華萊士在這個時候挑選辭職,更大可能還是與高層的理念不合。
或許把本·華萊士的這句話換個方式理解會更加貼切:英國認爲自己的國防還是世界級水平,但實際上已開始落後第一梯隊;英國的確擁有世界級的人才,但是他們卻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