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驚曝「吃炸物去皮沒用」真相! 點名1炸法最吸油

她驚曝「吃炸物去皮沒用」真相! 點名1炸法最吸油

▲營養師指出,即使去皮,食材中的水分也已被油脂取代,無法完全去油。(示意圖/記者黃克翔攝)

文/常春月刊

「買了雞排後,我總是先把外層面衣撕掉… 」、「反正油都在麪皮上,撕掉麪皮就是撕掉罪惡?」會這麼想的你,這次又掉進了炸物陷阱!

閒 雲
小小的学长与大大的学妹

炸物剝掉外面麪皮後再吃,就可以完全去掉油脂?

精英电脑Q3获利弹升 每股赚0.74元

營養師曾依田指出,並不是只有面衣會吸油,食材中的水分經過油炸後也會被油脂取代,所以就算剝掉外層面衣也只去掉一部分油脂,並無法去除已經滲透進食材中的油脂。所以請不要再認爲撕掉面衣就可以完全去掉炸物油脂。

炸物沒有你想的那麼單純

曾依田提及,食材表面積會影響吸油率,其實還有一個因素也會影響吸油率,那就是油炸方式。炸物依照食材外面沾附物質的種類,大致區分爲四種,吸油率由低到高排列分別是:

1、不裹粉(素揚げ):吸油率3~8%,任何東西都不沾直接將食材油炸,常出現在料理步驟當中,譬如臺菜中常見到的「過油」。例如炸蛋酥、茄子。

2、炸粉(唐揚げ) :吸油率6~8%,食材表面灑上面粉/太白粉/澱粉後油炸,表皮呈現硬脆口感。例如高人氣的日式唐揚炸雞、鹹酥雞。

3、麪包粉(パン粉揚げ):吸油率較高10~20%,在食材表面沾上面包粉後油炸,是日式洋食中常見的料理手法,例如炸蝦、炸豬排、可樂餅、咖哩麪包。

4、粉漿(天ぷら、フリッター):吸油率最高15~25%,食材外層沾附帶有水分的面衣後下鍋油炸,不論中菜、西菜、和食當中都會出現的料理方式,例如宜蘭卜肉、英式炸魚、天婦羅。

李想:理想四季度将突破每月4万辆的交付量 再创新高

同一食材經不同油炸方式處理後,熱量、吸油量也有所不同。而熱炒店菜餚常會使用大量油脂過油加熱食材,路邊攤的章魚燒、車輪餅小吃等也會先在烤模內塗油再倒入麪糊,防止餅殼沾黏維持完整外型,魔鬼其實都藏在這些細節裡。在思考這餐要吃什麼的同時,也可以想想如何選擇比較健康。

吃炸物搭配什麼好?

想消除吃炸物的罪惡感,曾依田分享以下適合搭配炸物的食物/飲料,幫助你多少消除一點業障:

1、海帶芽、蘋果:含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可抑制油脂吸收。

2022離世名人╱向他們說聲再見 追悼英女王、戈巴契夫、比利等16位名人

2、淺焙咖啡:淺焙咖啡可保留較多綠原酸,可幫助抗氧化、抗發炎,對脂肪代謝有一定幫助。

又一双非大学保研出问题,女生已经拿到预录取,却被通知资格没了

3、綠茶、普洱茶:茶多酚可以增加脂肪氧化、減少脂肪吸收。

天平街道安居社区举办青春绽放“小红星”公益课堂

延伸閱讀:

·吃太油消脹解膩!營養師認證「15種油切吸脂食物」 綠茶只能事後補救

·熱量翻5倍!營養師PO圖揭「鹹酥雞油炸前後」驚人變化 大家最愛加1神配料全是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