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這個標題,來自某乎上的一個問題,我原樣搬過來了。
初次見就很想回答,但兜兜轉轉也沒有機會。
直到再刷時又重遇,纔拿起電腦開始碼字,談點感受。
《狂飆》和《三體》這兩部劇,葉秋臣都看了。
前者還沒有追完,後者已經寫過了大結局的劇評。
無關喜好,只是進度不同而已。
客觀來講,其實都很火。
幾乎是同期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三體》當初是未播先火,《狂飆》是隨着口碑攀升而逐漸產生了高熱度的效應。
我看到網上有些人喜歡拿電視的收視率說事兒,但其實參考的意義不太大。
畢竟現在能夠看劇的途徑太多,選擇電視的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況且《三體》電視上播出的速度,比網絡還慢了那麼多。
其實除了播出時間相近這一個特點,《狂飆》和《三體》幾乎不存在可比性。
不是同一個題材,不是同一批受衆,不是同一個標準。
完全是行駛在兩條路上的車。
但如果非要硬比較的話,那就拿大多數人喜歡參考的豆瓣平臺來說說吧。
目前,《狂飆》和《三體》在豆瓣的分數均爲8.5分,一併成爲2023年國產劇中的佼佼者。
雖然是同分的兩個同學,但他倆的成長軌跡並不相同。
《狂飆》是在大結局後從9分檔直接掉到8.5的,而《三體》則是完全相反的趨勢,最終篇後分數從8分邊緣檔位升至8.5的水平。
於是,一個被稱作“結局爛尾”,一個被稱作“完美收官”。
措辭上,大致可以將觀衆的情緒呈現出來。
關注的數量上,《狂飆》近60萬人給出了評分,但《三體》只有差不多30萬的數字。
雖說《三體》略輸一籌,但其實這都是非常優秀的成績了。
舉個例子,2022年火遍全網的《人世間》,豆瓣上也只有20萬+的打分。
不論是《狂飆》還是《三體》,以單一平臺的指標來衡量,熱度均超過了《人世間》。
都很“火”。
那爲什麼還有這樣的問題呢——全網都在吹《狂飆》,難道《三體》不該火嗎?
答案很簡單。
葉秋臣簡單總結了一下,大致可以將這個問題通過三方面解答。
“全網”不同,“受衆”不同,“標準”不同。
首先說“全網”。
大家現在對“全網”的理解,普遍來自於自己看到的軟件內新聞數量,以及熱搜上的關鍵詞。
但他們能夠代表“全網”嗎?
中国人泛基因组图谱上Nature引争议,基因数据究竟该不该共享?
裡面有一個信息繭房的概念。
如果你喜歡《狂飆》,看了相關的文章,那麼系統自然會不斷推送這部劇其他的信息過來。
這就變成了你的“全網”。
而喜歡《三體》的朋友們也是如此,會在方方面面去搜索感興趣的話題,那麼《三體》的內容也會遍佈“全網”。
所以,我相信也許某個地方還藏着另一個話題——都說《狂飆》很火,但爲什麼全網都是《三體》?
諸如此類。
再者,討論一下“受衆”。
說白了,就是看劇的人。
《三體》貼的標籤是“科幻”,《狂飆》則是“警匪”。
網上有很多人表示,那些不喜歡《三體》的人,是因爲這部劇有“門檻”。
蘇富比紐約珍貴名錶拍賣 安迪‧沃荷的PP 2526上漲18倍!
誠然,的確有門檻。
因爲科幻本身就相對小衆,娛樂元素不足,過於嚴肅了。
就娛樂性而言,科幻遠不如警匪受歡迎,甚至可以說是略顯沉悶的,連色調都這樣。
所以《三體》的關注度比《狂飆》要弱一些,很容易理解。
我曾給一個誇讚《狂飆》的長輩推薦過《三體》,但對方在簡單瞭解劇情和題材後,搖搖手拒絕了。
並不是這個長輩沒品味,只是因爲科幻縮窄了受衆面罷了。
雖然質量上並不可同日而語,但這與春節檔裡《流浪地球2》的票房會輸給《滿江紅》是一個道理。
最後,是“標準”。
《三體》是頂着許多人的高預期播出的,畢竟同名小說太火了,光是原著粉的比例就不少。
挑戰木村拓哉經典之作! 當年新秀演員再掀熱潮|2002年《愛情白皮書》
從選角到拍攝,甚至是最終的定檔播出,一直處於高度關注的狀態下。
高預期的影視劇,想要打高分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
因爲一旦出現不符合預期的內容,整體的質量分就很容易被拽下來。
劇版《三體》在如此壓力之下,可以達到這樣的成就,已經是里程碑一般的存在了。
沒有辜負期待,並且甚至高於期待,這是《三體》在結局後豆瓣分數一路上漲的原因。
高標準的要求之下,已是難得。
但《狂飆》完全相反,它是原創劇本。
根據網絡上的信息,是在劇爆火之後,纔有了文字版的小說。
監視器拍下「會發光的皮卡丘」清晰身影!學者鑑定真面目嗨翻:是全新物種
講述的內容,都是一個新的故事,對於所有觀衆而言也如此。
所以《狂飆》這樣的預期零基礎作品,在評判標準上自然與《三體》不同。
欣興法說會/今年資本支出300億元不調降 是與客戶討論後的決定
葉秋臣由於身體原因,因此後續更文的頻率會有所降低。
真的很難過,但我也只能說自己都很期待滿血歸來的一天吧。
暫時說個短短的拜拜,希望下一篇更新的時間不要太久。
文/葉秋臣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