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揚國際科技公司9月22日發生火災爆炸事件,釀9死1失聯逾百人傷。記者劉學聖/攝影
方元沂
企業若只追求財務表現和獲利,輕忽對環境、社會及治理的重視,不善盡社會責任,一旦發生事故或弊端,不但損失慘重、須負法律責任,更會遭到投資人與消費者抵制。這也是爲何ESG已成爲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指標,尤其要將ESG的良善管理內化爲企業文化。
ESG的「G」指的是公司治理。九○年代美國能源巨擘安隆公司一連串財報數字造假的醜聞爆發後,公司治理快速引起全球重視,更多人理解完善的治理結構才能避免造假不實,確保企業真正的競爭力和永續力。
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發佈的「公司治理原則」,是國際最受重視的指引文件,今年九月剛通過新修正的原則,包含要重視「確保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構」、「保障股東權益,公平對待股東」、「機構投資人、證券市場及其他中介機構」、「落實董事會責任」、「資訊揭露及透明性」,到新增的「永續韌性」等六大面向。
00929就好…或00878+00713+0056組月配息? 專家揭「這數據」三個臭皮匠贏不過諸葛亮
值得關注的「永續韌性」原則篇章中,OECD指出,董事要能引導公司將環境和社會的外部成本內化;負責公司決策的董事受託責任中,要包括建構出公司的治理框架;揭露與永續發展的相關資訊,應一致、可比較並可信賴,包括理性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或投票決策時,會認爲重要的回顧性和前瞻性重大資訊。
此外,公司治理框架應允許公司、股東和利益關係人之間進行溝通,就業務策略相關的永續發展事項交換意見,並評估哪些事項要被視爲「重大事項」。公司治理框架也應確保董事會在履行其監督及領導決策、風險管理和內部監控系統等關鍵職能時,能充分考慮重大的永續發展風險和機會。
同時,公司治理框架應能考慮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權利、角色和利益,並鼓勵公司、股東和利害關係人之間積極合作,創造能提供優質就業機會又有韌性的永續發展公司。
我國金管會已將OECD公司治理原則納入重要政策,今年公佈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中,更將引領「企業淨零」、「深化企業永續治理文化」、「精進永續資訊揭露」及「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其中值得企業關注的是,在二○二三年臺灣上市櫃公司治理評鑑中,亦將「維護股東權益及平等對待」、「強化董事會結構與運作」、「提升資訊透明度」、「推動永續發展」列爲關鍵評鑑指標。
面對永續世代環境社會與經濟「共融發展」的典範轉移,ESG已是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公司治理尤其是核心功能。建構重視永續有韌性的治理框架,才能翻轉傳統追求獲利的企業經營模式,杜絕投機造假的行爲,進而推展永續經營的企業文化。(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