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榮總醫師李少武呼籲國人做好檢查,才能降低「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的發生率。(李少武提供)
肝癌是一個血管供應豐富的腫瘤,肝癌藥物一、二線接軌治療,讓藥物的機轉針對肝癌不同受體作用,讓支配流的血管產生壞死,使腫瘤不易得到養分供應,促成抗免疫抑制作用,有機會控制疾病,使得晚期肝癌患者延續生機。
63歲慢性B肝、C肝帶原者的陳伯伯,3年前經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1顆5公分肝癌腫瘤,已經破裂大出血,緊急栓塞治療搶回一命。後續半年經2次栓塞治療,腫瘤仍有復發,甚至轉移到血管,進入晚期肝癌階段。
這位患者持續服用一線標靶藥物1年半後,腫瘤數量與大小沒有擴大。去年初,他發現肺部出現新的腫瘤轉移,開始接受二線藥物治療,不僅腹部腫瘤明顯縮小,其它轉移的腫瘤也沒有擴大及增多,病情穩定。
收治陳伯伯的臺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李少武表示,這病人沒有喝酒、無脂肪肝,造成肝癌主要原因就是B、C肝。預防肝癌主要是不要太勞累,避免酒精類、含黃麴毒素的東西,民衆也要提早知道有否B、C肝,早期發現可用手術等根治性治療。
李少武表示,若是肝癌已侵犯血管或有遠端轉移跡象,如肺部、骨頭轉移,即爲晚期肝癌。目前臨牀針對晚期肝癌治療,以一線標靶藥物爲優先,如果治療失敗或產生抗藥性,在患者仍具備一定肝功能,可以使用二線藥物。
而接受二線藥物治療能夠抑制血管新生、調控腫瘤微環境,也能抑制腫瘤增生。不過,使用藥物治療肝癌可能伴隨副作用,但只要遵循醫囑照護,善用乳液、高血壓藥物等有助減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
肝癌高居國內癌症主要死因第2位,近8成來自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李少武提醒,因肝炎病毒潛伏期可長達10至20年以上,一般民衆應做B肝、C肝檢驗,施打疫苗預防保護。有病毒性肝炎患者更應每3個月抽血檢查肝功能與胎兒蛋白,每半年到1年做1次超音波。